欢迎访问潮起网  今天是 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国内|国际|商业|科技4大硬核主题,帮孩子透过新闻读懂世界

当前的教育趋势下,阅读和思辨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,而新闻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,无疑是锻炼这些能力最好的资源。

每天,全球各地的新闻热点如潮水般不断涌现:

  • 天问三号火星“挖土”计划提前到2028年

  • 苹果和微信或面临“二选一”

  • 国产游戏《黑神话·悟空》爆火

  • 郑钦文巴黎奥运网球女单夺金

  • 特朗普遭遇刺杀


从科技突破到政治动荡,从文化现象到经济变革,每条新闻都是理解世界的一扇窗。

然而,同一件事报道的媒体那么多,谁的信源更专业可靠?又或孩子听后想和父母讨论,咱们的知识储备能hold住吗?

所以说,给孩子讲新闻这事儿,还是得专业的人来做。

博雅小学堂的新闻音频课——《给孩子的新闻系列》,或许是最好的答案:

  • 涵盖国内国际商业科技四大主题

  • 适合8年级及以上,由5位资深媒体人专业“把关”

  • 每个主题每周1更,全年共220期

  • 锻炼思辨、信息检索分析,形成结构化思考

  • 开拓视野,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


之前加入的孩子们,经过这小半年的学习,产生了明显的变化。

萌萌是上海三年级的小学生,有次参加学校的大队委竞选。当时她和妈妈刚听完《给孩子的国内周刊》关于“两会”的新闻分析。萌萌意识到,大队委员跟人大代表不都一样吗?都要有提案啊。

人大代表的提案怎么做?她从新闻中知道,人大代表写提案,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代表哪个群体,提案的背景是什么,诉求是什么,最后会有什么影响力和结果,老师和同学看到提案会怎么想等等。

杭州的Lisa升入中学后,有次课前演讲做了一个关于特朗普的PPT分享,非常成功。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,为何对当时的美国总统感兴趣,且对他的了解和分析甚至都超过了很多大人。

这得益于她长期收听《给孩子的国际周刊》。Lisa妈妈后来把这个事儿拿到群里分享,主讲赵楚老师当即就自掏腰包给孩子发了个小红包。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,都被激发了。

可以看到,孩子们开始养成批判性思维,通过新闻,开始链接和参与社会,有了更广阔的视野

这一系列的主讲导师,是5位“中年老父亲”,也是业内备受尊敬的资深媒体人


今年,订阅机制全新升级,首次打破自然年,开启破刊订阅

现在下单,以订阅当月为起点,自动开通后续12个月内容,不用看过刊,只要实时更新的最新内容⏰

每周4更,全年共220期,不仅有趣有料,集均音频才十几分钟,不会给孩子造成负担,全家都能听~

现在入手还额外送4个月畅听会员

心动的家长现在就可以入手啦,稍后,外滩君还会详细介绍这份“新闻套餐”的特色~

2024《给孩子的新闻系列》周刊

国内 | 国际 | 商业 | 科技

四大合辑优享:¥499/年

*10月1号前下单,赠4个月畅听会员

终身有效,无限回听

点击小程序卡片,立即入手

原版打卡、学习资源等社群独家福利

*入群后请看「群公告」,领取权益


真实世界的宝贵素材

屡屡“押中”中高考作文题

孩子在写作时往往难以下笔,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实际的生活经验,觉得没有事情可写。

这时,海量的新闻信息,就是获取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。


相比于书籍,新闻的内容不仅包罗万象,而且贴近时代的脉搏,是非常优质的非虚构 (non-fiction) 素材。

近年来,中高考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高,新课标中也明确强调学生要“关心时事,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”。

今年高考作文题一出,家长群里的讨论立刻“炸开了”。


2024新课标Ⅰ卷考了人工智能(AI),新课标Ⅱ卷考了“未知之境”,而这些在《给孩子的新闻系列》中全都讲过。

甚至有家长直言,《给孩子的国际周刊》2023年3月的这一期,可以直接拿来当答案。


这样“押中题”的例子,在《给孩子的新闻系列》中比比皆是。

博雅小学堂的两位创办者都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,曾在《南方周末》《经济观察报》做过十几年的记者和编辑。

她们深知,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样,了解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的大事,是在帮孩子打造他们的精神世界,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格局。毕竟,不了解世界,何以谈世界观?


多听多读新闻,能够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思辨力,帮他们积累政治、经济、历史、外交、军事和科学等百科知识,训练分析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,这也正是《给孩子的新闻系列》节目的初衷。

新闻的5W要素,也能够让孩子学会抓事情的重点,厘清写作思路,并把事例构建完整。


四大硬核主题
让孩子紧跟时事,形成结构化思考

每天给孩子讲新闻,其实就相当于去超市给家人采购食物——我们希望孩子对新闻的摄取既安全无害,又营养均衡,还满足味蕾。

基于这样的情怀,博雅小学堂设计了现有的四类新闻周刊。节目挑选的都是当周最重要的资讯,并提供专业、多角度的深度分析。

而具体到每一类节目,我们能带给孩子的收获,又因着方向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现。

国内周刊


“好的沟通方式是思维方式和个人修养的综合能力,也是'领导力'的重要组成部分,我希望这门课有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
保持对主流的了解,也要借用跨学科的知识和工具,接纳多元和未知。”

——林楚方

再具体到每一条新闻来说,最近两个月,我们的栏目就讨论了这么多时事热点话题:

2024往期国内新闻 滑动看↓


国际周刊


“我们的节目及时讲解正在发生的国际新闻大事,但同时注意介绍事件发生国家和地区的背景知识:历史和文化的源流,地理和人文的要素。”

——赵楚

2024往期国际新闻 滑动看↓


商业周刊


“财经不应该只是成年人的数字游戏,也可以是属于孩子的知识宝库。

其实我们一直处在各种商业关系中:工作,学习,从下载一个APP,到去超市买一桶牛奶,每天发生的新闻里,每天日常的生活中,都能看见商业社会的影子。”

——灰鸽叔叔

2024往期商业新闻 滑动看↓


科技周刊


“科技新闻可以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,触达那些最聪明大脑的洞见。

我们的目标是用一种通俗易懂、轻松快乐的方式,给你带来靠谱的科技新闻内容。”

——汪诘、吴京平

2024往期科技新闻 滑动看↓


孩子耳边的声音不应只有童谣和欢笑,他们也需要听到这个时代的脉搏,通过感受世界的律动,真正认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,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。


5位资深媒体大咖
做孩子的新闻“把关人”

讲新闻,不是件容易的事。给孩子讲新闻,就更是难上加难。

在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的新媒体时代,瀑布流信息难辨真假,两级分化的评论更是让人无所适从,算法控制你的大脑,根本就不和你商量。

谁来为孩子把关,挑选和解读那些真正重要、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闻?


而《给孩子的新闻系列》节目之所以得到几十万高知家庭的长期追随,恰恰就是因为解决了这个时代难题。

节目邀请的主讲都是业内备受尊敬的专业人士

  • 《南方周末》前高级编辑——林楚方

  • 中国新闻奖得主、曾任上海广播电视台主笔——灰鸽叔叔

  • 国际时事评论员、军事问题专家——赵楚

  • 知名科普作家——吴京平

  • 国家文津图书奖获得者——汪诘


这些媒体大咖们在为孩子做新闻时,一点也不怠慢,总是殚精竭虑:选题挑了又挑,角度想了又想,总想把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给到孩子。

这5位讲师,同时也都是一线城市的中年老父亲,他们更懂得,在这个时代给孩子讲新闻,讲的不仅仅是新闻事件本身,更是视野,格局,思辨和价值观。

五位讲师用平实的语言、生动的表达,带领孩子从一个热点到另一个热点,在来回穿梭间,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广博知识、独立思考的人。



学思并重

打造餐桌话题,让孩子爱上表达

每天的晚餐,是一家人深度交流的时间,爸爸妈妈会和三个女儿分享、讨论甚至争论时局、公共政策等,这对我以后的人生有巨大的影响。

——哈佛法学院前院长Martha Minow

餐桌话题,特别是对时事的讨论,塑造了孩子的视野、格局和价值观,帮孩子见天地,见众生,见自我,这就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意义。


Martha Minow

在《给孩子的新闻系列》中,无论什么主题,新闻讲师们都从不会用居高临下的口吻来教育孩子,更不会将结论直白地讲给孩子听,而是带着他们一点点了解、一步步推演、一层层思考。

在每一集的结尾,讲师还会抛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,让孩子自由发挥,畅所欲言。




从上图不难看出,孩子们的表达逻辑清晰、层次清楚,就算相较于许多成年人都毫不逊色。

这种能力无论是对于应试教育,还是孩子在社会上的成长,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好处。

为了帮助孩子掌握核心知识,激发他们的思考,新版《给孩子的新闻系列》新增了“去答题”环节,相信不少家长已经注意到了。


听完当期课程后,点击“去答题”按键跳转,孩子就会看到针对当期内容知识点设计的选择题,从而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。

向下滑动查看


通过“答题”的方式,孩子们既锻炼了思考能力,又锻炼了表达能力。从输入到输出,让孩子学习形成闭环,拓展知识,提高思辨力。


博雅10周年·爆款重磅升级

《给孩子的新闻系列》

国内 | 国际 | 商业 | 科技

前沿 多元 探索 思考

每周4更,全年220期

*10月1号前订阅,还送4个月畅听会员!

  • 海量经典有声书

  • 《博雅少年读书会》19部经典通识作品

  • 30+优质亲子家教课

  • 20+精品通识课,涵盖文学、科学、历史等


点击小程序卡片!立即订阅

声明:文内有付费产品链接,根据相关法规需标为广告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潮起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